昨天晚上下樓扔垃圾的時候,聽見一個小男孩指著信報箱問奶奶:這是什么?他奶奶回答:信報箱。
對話到此結束,我卻陷入了沉思。假如小男孩的好奇心再重一點,繼續(xù)追問“信”是什么,“報”又是什么,不知道他奶奶該如何作答?,F在這還不是太大的難題,假如再過一些年,紙質的信和報徹底退出歷史,信報箱還頑固地留在小區(qū)里,那還真是一個解釋難題了。
事實上,現在的信報箱很大程度上已經名存實亡了。近日媒體報道,上海多數小區(qū)居民樓下雖設有信箱,但使用率普遍較低,有的信箱因長期無人使用,已然成了擺設或“廣告箱”。
今時今日,已沒有幾個人寫信了,報紙訂戶也一年年減少,反而是關張或向網絡轉型的報紙越來越多。但信報箱依然“堅守崗位”,將自己站成一道過時的風景。因此人們呼吁,信報箱應該與時俱進,改造成快遞柜,
不是開發(fā)商和物業(yè)公司思維落伍,要知道現在很多物業(yè)代收快遞收到手軟,不可能不知道信報時代向網購時代的遷移。而是因為目前信報箱是強制設立的。
《郵政法》規(guī)定,建設城鎮(zhèn)居民樓應當設置接收郵件的信報箱,并按照國家規(guī)定的標準驗收。國家標準《住宅設計規(guī)范》規(guī)定:新建住宅必須每套配套設置信報箱,開發(fā)企業(yè)未設計或未安裝信報箱的住宅項目,將不能通過初期相關審批和分戶驗收。
呼吁取消信報箱,現在遇到兩大阻力。一是郵政部門認為,信報箱是一項公共服務不可或缺,信用卡賬單、保險單、法院傳單這些必須用信件傳達給當事人;二是少數人仍有使用信報箱的習慣。
但是絕大多數擔心是多余的,因為快遞柜可以承擔信報箱原來的功能,而且更智能、更便捷、更高效。比如信報箱要用鑰匙打開,而快遞柜憑取件碼就可以??爝f柜可以及時反饋快件有沒有被取走,更適于法院傳單這樣的緊急信件。
更重要的是,現在大多數信報箱其實是無用的,這是一種資源浪費。為了少數人的習慣,大量建設終將被淘汰的信報箱,這不明智。
公共服務應該順應時代的變化。其實有些地方已經認識到了這一點,比如浙江省新版《住宅設計標準》規(guī)定,從2017年12月1日起,新建住宅在配套設置信報箱的基礎上,宜配套設計智能快件箱,設置智能快件箱時應預留電源接口。只不過又建智能快件箱,又建信報箱,是一種無奈之選。
因此需要推動頂層設計。《郵政法》中關于強制設立信報箱的規(guī)定應予修改,而國家層面的《住宅設計規(guī)范》的相關內容也應相應調整。如果說信報箱是20世紀的基礎設施,快遞柜就是21世紀的基礎設施,住宅標準應該面向未來。